一、散裝茶葉保質(zhì)期多久?
散茶可以保存2年以上,但是想更保質(zhì)期更長需要一定的存儲環(huán)境。
散茶保存方式:
一、用紫砂具存放,
紫砂具用來存放普洱散茶是最好的容器,只是現(xiàn)在的紫砂缸造價較高。使用這些容器時,一定要先進行清洗,首先支除容器本身的污染源。方法可以用清水與熱水反復清洗,又或者用一些低檔茶葉煮水清洗,清洗后晾干。在放茶之后,也可以放一些竹碳在里面,然后再放茶。
二、用紙箱存放,
用塑料袋封起來存放在紙箱里的這種方法省時省力又省錢,如果家里茶不多,可以把每餅茶都用塑料袋或者自封袋包起來,放在紙箱里,紙箱不要放在地上,以免過多接觸水分,尤其濕度較高的地區(qū)。紙箱具有吸收少量水汽的作用,可以放在書柜上或者搭個簡易架子,盡量避免接觸水。
普洱茶散茶存放要注意周圍環(huán)境不要有異味,否則茶葉是會變味的。因此,不可以擺放于廚房中或其他有生活異味或工業(yè)異味的環(huán)境里。此外無論什么時候,普洱茶不可被太陽照射,在陰涼處放置為好。
普洱茶適宜存放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
普洱茶的存放與其它茶葉的存放有著質(zhì)的區(qū)別。絕大多數(shù)茶葉的收藏追求“保鮮”以防止茶葉氧化,“保鮮”成為一切措施的出發(fā)點和目的。普洱茶則不同,惟恐其“鮮”,追求的是加速茶葉氧化,越陳越好,“越陳越香”。因此,保持儲藏環(huán)境的通風避光、提供必要的溫濕度、防止污染,是普洱茶保存中始終應(yīng)注意的問題。
就一般個人或家庭存放普洱茶來說,“避光”、陰涼、無異味、無污染、適當通風、避免過于潮濕等,是基本要求。有條件的家庭或個人,最好能有專門的“藏茶室”或“儲茶柜”。
二、綠茶的加工過程中需要經(jīng)過發(fā)酵這道工序嗎?【
綠茶的加工過程中需要經(jīng)過發(fā)酵這道工序嗎?【不需要】
三、綠茶的泡制方法原料
綠茶
綠茶是不發(fā)酵茶,它是經(jīng)過高溫殺青后,保持了茶葉嫩葉原有的青綠色澤。綠茶沏出的茶色是色綠湯清、香氣清幽、滋味鮮爽。綠茶性寒、抗癌,屬于保健飲料,但是胃寒的人飲用時要注意。
綠茶的制作特色是必須經(jīng)過殺青的工序,通過殺青來破壞鮮葉的組織。茶葉通過高溫殺青之后,酶受到了破壞,因而抑制了酶促作用,茶葉里包含的物質(zhì)就會迅速地轉(zhuǎn)化,因而形成了綠茶色、香、味的特點。
挑選綠茶要挑茶葉形狀扁平、色澤嫩綠微黃、茶葉光滑均勻、茶色清澈明凈、味道醇美、略帶甘香。像碧籮春這種上品茶,茶葉形狀像雀舌、葉面細扁略帶卷曲、葉面披滿白毫、嫩綠微黃帶油潤、香味持久、有白?花的味道。
上好的綠茶有獅峰龍井、碧籮春、黃山毛峰等等。
綠茶中屬龍井最有名,其實龍井茶本身喝起來沒有什么味道,就像哥感覺的那樣。但這也就是獅峰龍井的特點。不知道哥是否聽說過這樣的說法:極品獅峰龍井聞之高香,然啜之味淡、但入腹便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漫齒頰之間。據(jù)說當年乾隆游江南時,一位老和尚向乾隆奉茶,乾隆喝完便有此種感覺,贊道:佳茗者,無味之味乃至味也。說的正是獅峰龍井。
還有黃山毛峰也是綠茶皎皎者。上品黃山毛峰清香四溢,茶涼之后任然香味?存,所以古人稱它幸有冷香,有冰清玉潔的美稱。
沖泡綠茶要先用100度的水開茶,然后用80度左右的水溫沖泡。第一泡1分鐘、第二泡2分鐘、第三泡3分鐘、第四泡5分鐘(黃茶的沖泡時間和綠茶一樣)。綠茶和黃茶的沖泡時間是最容易記住的。
四、在制作綠茶的工藝中,迅速將溫度提供到七十度左右,目的是什么?
這個過程叫做“殺青”。
殺青的實質(zhì)是破壞鮮葉的組織,殺青的過程即采取高溫措施,使鮮葉內(nèi)含物迅速地轉(zhuǎn)化,還要是使內(nèi)含物轉(zhuǎn)化為各類制茶特有品質(zhì)的基礎(chǔ)。鮮葉通過高溫殺青,酶遭到破壞,制止了酶促作用,然后使內(nèi)含物在非酶促作用下,形成為綠茶、黃茶、黑茶等茶類的色、香、味品質(zhì)特征。與鮮葉不通過殺青而采用酶促氧化作用形成紅、青、白茶的品質(zhì),特點絕然不同。
以綠茶殺青為例:一是徹底破壞酶的活化,制止酶促作用,固定某部分內(nèi)含物不變或少變,不影響葉綠素的顯性,而使綠色不起或少起變化;二是改變?nèi)~綠素存在的形式,使葉綠素從葉綠體中解放出來,便于開水沖泡后溶解在茶湯中,保持湯色碧綠,葉底嫩綠;三是除去鮮葉的青草氣,散發(fā)良好的香味;四是去掉一部分水分,減弱鮮葉彈性,從硬變軟,便于揉捻。
應(yīng)遵循一般基本原則:一是葉溫快速(1-2分鐘)加到高溫85度以上持續(xù)一定時間,完成徹底破壞酶的作用后,葉溫應(yīng)下降;二是火溫要保持均勻,不要忽高忽低,應(yīng)逐漸下降;三是“透悶結(jié)合”老葉干葉“先悶后透”“多悶少透”,嫩葉“先透后悶”“少悶多透”;四是殺青時間的掌握“老葉嫩殺”“嫩葉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