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
歷史沿革
臨湘歷史悠久,夏、商時屬荊州,春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宋至道二年,設王朝道,后改為臨湘縣,屬巴陵郡,其文化具有楚文化、湖湘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影響的多元特色。臨湘城區(qū)由長安鎮(zhèn)拓展而來。長安鎮(zhèn)舊時地當京城通廣州的陸路要沖,明洪武十年(1381)設長安驛。相傳東晉時有長安人氏避亂來此落籍,因稱長安。后有人開設店鋪,稱長安鋪。清代屬王禾上、下里,民國6年(1917)奧漢鐵路北段通車,設車站于此,遂逐漸發(fā)展為集市。民國19年(1930)縣治由陸城搬遷至此。民國24年(1935)設長安鎮(zhèn),1936年改為長安鄉(xiāng),因懷念古都,一直襲用此名。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立市。
良好的區(qū)位環(huán)境
臨湘地處湘北邊陲,位于北緯29°10′~29°52′,東經113°15′~113°45′之間,是湖南的北大門。全市總面積1720平方公里,轄9鄉(xiāng)14鎮(zhèn)1個街道辦事處278個行政村,總人口48萬,境內有京廣鐵路、107國道及京珠高速公路貫通。北臨長江,西傍洞庭,東南蜿蜒著羅宵山的余脈,居武漢、長沙經濟文化輻射的中心地帶。 臨湘與湖北的赤壁、通城、監(jiān)利、通山、崇陽、洪湖、江西的修水等九個縣市接壤。長江水道依境而下,清末時期縣境沿長江有儒溪、新洲腦、葉家墩等18處渡口。建國后,隨著交通事業(yè)發(fā)展,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臨湘與周邊縣市公路也相繼拉通,臨湘至赤壁、臨湘至通城等客運線路也接連開通,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和區(qū)域優(yōu)勢。
豐富的自然資源
臨湘境內南高北低,東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崗連綿,西北平湖廣闊,大體為五山一水兩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年平均氣溫16.4℃,無霜期259天,日照率41%,降水量1469.1毫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沿江水廣洲闊,是魚米之鄉(xiāng),為糧、棉、油、豬、魚的重要生產基地;山丘林海蒼莽,有近百萬畝松、杉、竹、茶、果、藥,尤以茶葉享譽中外。清康熙年間,臨湘貿易開始活躍。輸出商品以茶葉、竹木為主,土布、藥材為大宗。年銷往湖北、江西、山西、新疆及俄、英、日、美等國的紅茶、磚茶達數(shù)萬擔。光緒二十七年(1901),經漢口外銷的紅茶67632箱(每箱約60公斤)。隨著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聶家市、羊樓司、桃林、江南、詹橋一批集鎮(zhèn)相繼出現(xiàn),并日趨繁榮。地下礦藏初探有30余種,螢石儲量居全國之首,鉛、鋅、金、錳、鉭鈮鐵、綠柱石等藏量可觀, 特別是白云石、鉀長石、石灰石、高嶺土、云母、水晶等藏量尤豐,且品位高,易開采。臨湘境內林業(yè)用地達1568800畝,楠竹蓄積量1023萬株,茶園11.2萬畝。作為亞洲最大的釣魚用浮標生產基地,年產浮標1500萬只。1992年臨湘撤縣設市,臨湘市委、市政府決定依托這些本地資源,創(chuàng)辦日常用品、建材、竹木、茶葉、水禽、漁具等專業(yè)批發(fā)市場,先后建成了臨湘大市場、金橋建材、金橋農貿、長河水禽、羊樓司竹器、湘北竹木等九個專業(yè)批發(fā)市場。
羊樓司鎮(zhèn)與赤壁交界,是湖南四大邊境重鎮(zhèn)之一。京廣鐵路、107國道并行其中。羊樓司竹器市場位于107國道兩旁,長達6公里,擁有300多個鋪面。羊樓司竹器品種達280個,是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竹器專營市場,產品不僅銷往湖北、江西等邊境縣市,還暢銷全國16個省市及日本、俄羅斯、香港、臺灣等地,年銷售額達2.3億多元,羊樓司因此成為中國有名的“竹器之鄉(xiāng)”。
喜人的招商引資
近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招商引資這一工作重心,積極調整思路,采取超常舉措,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三灣工業(yè)園、香港永生工業(yè)城、太子奶休閑山莊、白云湖景區(qū)、星河商業(yè)步行街、文匯財富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成功的現(xiàn)代商品流通模式吸引著三省九縣市客戶紛至沓來。大大地提高了臨湘經濟地發(fā)展,推動了城鎮(zhèn)化建設。臨湘全年邊境貿易成交額為8.2億元,居三省邊境九縣市之首,成為湘鄂贛商品集散的“金三角”。 通過招商引資帶動,臨湘市一批破產企業(yè)實現(xiàn)了產權置換,重新煥發(fā)了生機與活力,經濟發(fā)展后勁不斷增強,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和社會快速發(fā)展。
輝煌的改革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在“三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輝煌成績,先后有九項綜合性工作跨入全國、全省先進行列。
?。?)全國先進文化(縣)市。我市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如火如荼,圖書館已晉升為國家一級館,影劇院為全省文明劇院,市花鼓戲劇團連續(xù)三次獲“全省好劇團”稱號,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多次被省市表彰,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迅猛,文化市場日趨繁榮。1992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市)。
?。?)全國科普示范(縣)市。我市在科普工作上成果顯著,年均爭取科普項目86個,爭取資金3000多萬元,開發(fā)產品30多外,培養(yǎng)科技示范戶3000多戶。2001年,被國家科協(xié)評為全國科普示范(縣)市。
(3)全國教育先進(縣)市。我市先后在教育上投入2.5億元,出色地完成了“雙基”達標工作,教育教學質量連年攀升,先后3次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先進集體。
?。?)全國普法先進(縣)市。我市深入開展了依法治市、依法治村等活動,執(zhí)法隊伍中有100余人獲省級以上表彰獎勵,市民中有多人被評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社會服務優(yōu)質,社會風尚良好。
?。?)全國田徑之鄉(xiāng)。我市近年來在體育方面投入1800多萬元,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經常,競技體育水平明顯上升。1999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田徑之鄉(xiāng)”稱號。
?。?)省級文明城市。我市堅持“三個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2000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省級文明城市稱號。
?。?)中國竹器之鄉(xiāng)。我市有近百萬畝的竹木資源,竹器生產廠家達200多個,竹器制品琳瑯滿目。1998年被國家林業(yè)部授予“中國竹器之鄉(xiāng)”稱號。
?。?)中國浮標之鄉(xiāng)。在全國釣具行業(yè)中有一句名言,即“威海的桿,臨湘的標?!蔽沂杏写笮「松a廠家100多個,從業(yè)人員3000余人,年創(chuàng)產值過億元。
?。?)全省縣域文化建設基地(縣)市。我市著力加快縣域文化建設步伐,群眾文化、社區(qū)文化節(jié)、屋場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設蓬勃興起,文化產業(yè)日強一日。2001年,被評為全省首批縣域文化建設基地(縣)市。2003年,全省縣域文化經驗交流現(xiàn)場會在我市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