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單獨講他們倆個人的小說~
但是不是射雕三步曲中出現(xiàn)的人物了:
獨孤求敗
獨孤求敗是金庸筆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其劍術(shù)的造詣在金學眾多頂尖劍術(shù)高手中決不作第二人之想。雖然金老如此的吝惜筆墨,不肯多著了一絲的文筆在他的身上,但在《笑傲江湖》和《神雕俠侶》中若隱若現(xiàn)間不經(jīng)意而流露出的種種神來之筆還是令人不禁對其神思遐往:
一人一劍行走天下,欲求一敗而不得,英雄肅首,長劍空鳴,只好仰天長嘯葬寶劍,神雕相伴渡余生。已悟盡,劍中乾坤;只道是,寂寞無奈;樂往悲來,凄然傷懷。
到最后,求敗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磋!借用王維《終南別業(yè)》中的一語相贈: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文學作品是一種以情動人的東西,它通過打動讀者而產(chǎn)生感情的共鳴,并且聯(lián)系與讀者的不同人生經(jīng)供孩垛絞艸悸訛溪番婁歷,從而使讀者獲得某種精神上的愉悅。武俠作品作為文學的一種形式,必然也要印證這種規(guī)律。但是讀者又從獨孤求敗這一形象里獲得了什么感情和經(jīng)歷的共鳴呢?
無我之境!
這里的無我之境絕不再僅僅是武學中的無我的悟性和對無我的洞悉,這其中的無我之境傳遞到讀者這里,已經(jīng)因讀者各自人生經(jīng)歷和自身修養(yǎng)的不同而不斷的演變?yōu)閷θ松臒o我。無我之境是清代詩人王國維首先提出的。他在《人間詞話》中標舉境界,以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蓖瑫r提到“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金庸先生的獨到之處既演繹這一無我之境在他的浩瀚武學中,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底蘊里,從而也開創(chuàng)了煥然一新的新境界,“無我無形,無我無心,無我無招,無我無敵?!边@一新的開創(chuàng)在后來者新派武俠小說家古龍那里又一次的得到了驗證和新的注釋。
獨孤求敗既是無我之境的開山鼻祖。王維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孱孱起,白鳥悠悠下?!睙o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苯鹩沟溃骸氨鵁o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與萬種招式里尋破綻,在千般武藝中覽漏洞。以無招破有招,有我之境重招式,無我之境重運用?!痹谶@里我們不由得與武俠小說的發(fā)展趨勢做一比較-----武俠小說的發(fā)展大抵上經(jīng)歷了由重人物到重情節(jié)再到人物和情節(jié)并重,不適合小說的成分相應(yīng)減少的一個過程------武俠小說到了金庸這里一越而達到了頂峰,出現(xiàn)了以郭靖、簫峰為代表的俠之大者,以令狐沖、狄云為代表的隱士,以及獨孤求敗和張三豐為代表的開創(chuàng)性人物的形象和啟迪后來的寫作技發(fā),從而完成了這一質(zhì)的飛越的獨孤求敗是金學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是不是主人公的主人公,是金學書外的主人公。
獨孤求敗的淡然登場卻又振聾發(fā)聵,一個新的時代和風格隨之而來,遍查金庸的十幾部小說,在獨孤求敗處著墨屈指可數(shù),并且都是側(cè)面描寫,使人們無從具體考究其人其事,只是從后來者楊過和令狐沖的絕世風采里略為瞻仰一番而已。更多的是無盡的想象-----不世之概,時時如見----眾多的讀者和金庸一起完成了對獨孤求敗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既已心動,則均矣!”杰出的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除了體驗人物的感情以外,更多的還滲透了作家本人對人物的愛憎,在讀者和作家之間,對于獨孤求敗這一形象的感情共鳴其實又遠較作品中的人物來的豐富和強烈。
對獨孤求敗的評價遠不如金學中的其他人物來的多,因為金庸是在用一種新的、嘗試性的筆法來寫他,新的寫作風格和以往大有不同,或者說實際上獨孤求敗這一形象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建的,作品中只是完成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要靠讀者用自己的不同的人生去注釋,而每一個讀者對其的不同注釋又注定了不可能達成共識,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正是這繽紛復雜的認識體現(xiàn)了真實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個時代歷史地發(fā)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豹毠虑髷∵@一形象正是試圖去拴識人的本性,無我之境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的境界:要求自己-----每一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不必自我壓抑、自我克制------自我克制和自我壓抑是同人類追求全面、自由的發(fā)展相背駕馳的,因而人們渴望獨孤求敗那種仗劍縱橫天下、欲求一敗而不得的生活,向往那種英雄寂寞、古今一人的歲月,在獨孤求敗身上,人們實現(xiàn)了幻想。而金庸的高明也就在對其的寫虛而不寫實,讓人們無從尋找出此人的日常生活、身世背景,由是達官貴人可以想象,凡夫俗子亦可憧憬,獨孤求敗可能系出名門望族、世代顯赫;也可家圖四壁,黎民布衣,“越是能在漫長的年代,廣袤的地域,給予眾多讀者已以最大感動的,其成就也就越高?!豹毠虑髷?,求的是無我之境,敗的人生本性。
古往今來的英雄只此一人可稱寂寞矣!
獨孤求敗: 小說/電視劇
劍魔獨孤求敗
影片分類: 連續(xù)劇
所在地區(qū): 香港
演員列表: 黃日華 羅樂林 吳岱融 劉家輝
內(nèi)容簡介:
故事講述獨孤天峰(羅樂林)、嚴曉青(李麗麗)夫婦與江湖正道人士起沖突而被追殺,天峰被捉,囚于天山,曉青流落江湖,二人之初生子則被一農(nóng)家收養(yǎng),改名林康。十數(shù)年后,林康(黃日華)長大成人,在連番奇遇之后,武功蓋世,而天峰亦逃脫,與曉青重逢,合組天圣教,殘殺武林人士報仇,林康率眾對抗,父子見面不相認,拚個你死我活。 另一方面,林康與白承忠(吳岱融)之恩怨關(guān)系亦引出另一段曲折情節(jié),承忠本乃世家之子,受林康所累,全家慘死,承忠急于報仇,誤入魔道,冒認是天峰之子,投K天峰,陷害林康。此外,林康、承忠與柳傲霜(文雪兒)、柳傲雪(蔡嘉利)紫嫣(邵琪)及江震雄(劉家輝)之一段糾纏不清多角戀愛關(guān)系,令劇情發(fā)展高潮迭起,出人意表,不容錯過.
張三豐 原名:張君寶
歷史缺有其人~
張三豐,元明道士。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寶,又字君寶,號三豐,豐又作峰。較為可考的說法,張三豐約活動于元延佑(公元1314 ——1320)到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間。為遼東懿州 (今遼寧 )人,后人以他為隱仙派?;蛘f張三豐是宋或元甚至金時人,其籍貫,亦有“平陽”、“猗氏”、“寶雞”說。
明英宗天順三年(公元1459)封為“通微顯化真人”。 憲宗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封其為“韜光尚志真仙”。天啟三年(公元1623)熹宗稱三豐降壇顯靈,封其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傳奇與史實:
張三豐“姿態(tài)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shù)日一食,或數(shù)月不食。”讀書經(jīng)目不忘,博學多才,能詩書。灑脫不羈,頗具神仙風度。他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
張三豐有頗多傳說 :傳說宋末宋徽宗曾召之,故“或言三豐金時人”;三豐武功驚人,傳說曾單拳擊殺賊百人;修為有成,傳說他能辟谷神行,死而復生。據(jù)其自述,曾任縣令,后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曾于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
張三豐游武當山,與其徒在該山“去荊榛、群瓦礫”,創(chuàng)草廬以修道。預言 “此山異日必大興”,囑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離開武當山,云游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鶴鳴山訪真攬勝。首創(chuàng)太極拳注以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于世。
張三豐號稱“隱仙”。一生不慕榮利,遁世清修。遨游四海,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到處尋訪他,竟毫無蹤影。此后明成祖永樂年間又多次遣張宇初及其他人尋訪,亦未得見,遂大修武當山宮觀, 使三豐“異日必大興”的預言應(yīng)驗。
明代諸帝的慕求與褒封,和張三豐高深莫測的道行,以及張三豐本身“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飄忽行蹤,令張三豐的神仙傳說歷久不衰,一直到清代,甚至近代現(xiàn)在,仍有遇張三豐傳道的事跡流傳道門、民間 。
著述及思想:
張三豐高倡三教同源一致。 認為自古道法分正邪,道儒釋皆為正教,三教雖創(chuàng)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趨一也?!挂虼?,「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論》說:「儒也者行道濟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顾鲝埿薜谰褪切蕖戈?、陽、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張「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后可以成仙」。其著作較多,
清代高道李西月編輯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參考文獻:
《明史》卷299
《張三豐傳》
《中國道教史》第三卷,
《中國道教》第一卷。
《辭?!?999
關(guān)于張三豐的小說很多:
《魔武張三豐全集》
《太極張三豐》
《少年張三豐》
《一代宗師張三豐》等等,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