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做是十幾年前,30塊一斤的茶葉確實可以買,很多平常家庭都是喝這種價格的茶葉,但是現(xiàn)在的食品整體價格如何,大家應(yīng)該都心里有數(shù)。單就普通的消費級茶來說,生產(chǎn)一斤茶需要哪些成本?
1、管理成本 包括了茶園管理、人員管理和機器管理等成本,這些都是長期的投入。
2、鮮葉成本 按照鮮葉采摘時間的不同,一般頭春茶最貴,比較普通的都要一兩百塊錢一斤,越往后越便宜,到了夏茶、秋茶可能有幾塊錢一斤,好一點的十幾塊錢一斤。而且制作一斤干茶,一般需要4斤鮮葉。
3、人工成本 從鮮葉采摘到加工制作,再到包裝出售,都要投入人工成本的,一斤茶的人工成本少說也要30、40元,即便全程機械化,也還是需要人為操作機器的。而且產(chǎn)品售賣,像找主播帶貨,不也要成本嗎?
4、包裝運輸成本 像普洱茶茶餅包裝可能就是一張紙,加上打包發(fā)送快遞,怎么著也要7、8塊。
這樣看來9塊9還包郵的茶葉真的存在嗎?賣30塊一斤的茶葉真的商家就甘心虧本嗎?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即使是這樣的“跳樓價”,商家也還是不會虧本的,因為賣什么樣的價格就會有什么樣的商品和營銷模式。
為什么會有這么低價卻又不會虧的茶呢?有很多種可能性,但都不會是好的。
第一,“舊茶新賣”,比如一些前一年賣不出去已經(jīng)失去鮮爽感本身就不太好的綠茶,再拿出來做促銷,它展示給消費者的卻是正常的茶葉和茶湯。
第二,原料很差,“小作坊加工”,這樣說應(yīng)該就已經(jīng)很明顯了,所以買茶的時候一定要看生產(chǎn)廠家或代加工的廠家是什么。
第三,除了機械需要人工操作外,其余都是全機械化操作,包括采摘、制作、包裝,除了標準化茶園以外,鮮葉采摘都是沒有標準的,老嫩、長短的葉子都有,最終的茶湯口感也是參差不齊的。
第四,原料可能是采摘好幾次之后的夏秋茶,還可能不是當年的,30塊一斤的批發(fā)價或許也能買到。
第五,雖說不同地區(qū)的標準不同、消費水平不一樣,但商家能以這么低的價格出售茶葉,肯定也能在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