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主要特征
茶葉的鑒別主要是指通過感官來評判真茶與假茶、新茶與陳茶。
1,真茶與假茶真茶與假茶,既有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又有生化特性上的區(qū)別。
一般地說,飲用真茶怡神悅志,有十大保健功能,而飲用假茶有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鑒別真茶與假茶可一聞、二看、三測定。
一聞是指聞茶葉的氣味??筛陕?,亦可用火烘烤后再聞。凡具有茶葉固有的香氣者為真茶;凡帶有青腥氣或其他異味者為假茶。
二看是看葉片的形狀。把茶葉用沸水沖泡開,不同品種的茶樹其葉片雖有差異,但都有如下共性特征。其一,茶樹葉片邊緣鋸齒一般為16~32對,葉片的鋸齒都是上部密而深,下部稀而淺,近葉柄處平滑無鋸齒。而假茶的葉片或四周布滿鋸齒,或者無鋸齒;其二,茶樹葉片的葉背葉脈凸起,主脈明顯,并向兩側發(fā)出7~10對側脈,側脈延伸至離邊緣三分之一處向上彎曲呈弧形,與上方側脈相連,構成封閉形的網(wǎng)脈系統(tǒng)。凡不具備上述特征的都是假茶。
三測定是指用化學方法測定“茶‘’中咖啡堿和茶多酚的含量。凡是咖啡堿含量達2~5%,同時茶多酚含量達l0~20%的是真茶,否則即是假茶。
2,新茶與陳茶新茶有兩種解釋。習慣上將當年春季頭幾批鮮葉,經(jīng)加工而制成的茶,稱為新茶。茶葉銷售企業(yè)都愛”搶新“,很多消費者也愛”嘗新‘’。另一種解釋是把當年的茶統(tǒng)稱為新茶,而把上一年及年代更久遠的茶都歸為陳茶。l首先應當說明的是,并非所有的新茶都比陳茶好,有的茶葉品種在適當貯存一段時間后,品質反而更優(yōu)異。例如西湖龍井、碧螺春、莫干黃芽等綠茶,如能在生石灰缸中貯放1~2個月后,滋味將更加鮮醇可口且沒有絲毫青草氣。福建的武夷巖茶只要貯存方法得當,隔年陳茶反而香氣馥郁,口感醇滑,妙不可言。貯存多年的武夷陳茶被懂行的茶人視為至宅。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磚茶、廣西的六堡茶、云南的普洱茶也都是香陳益清、味陳益醇。不過,就一般而言,多數(shù)消費者都愛喝新茶,特別是綠茶、花茶,存放過年后質量便大減。
那么,如何鑒別新茶與陳茶:
1)看色澤:茶葉在貯存過程中,由于受空氣中氧氣的氧化以及光的作用,色澤會有明顯的老化。如綠茶中的葉綠素被破壞分解,色澤會從翠綠色慢慢地變成枯灰黃色。綠茶中的維生素C被氧化后會產(chǎn)生茶褐素,使茶湯變得黃褐不清。紅茶中的茶多酚氧化后會使色澤由烏潤變成灰褐色。
2)嘗滋味:茶葉中氨基酸在貯存過程中逐漸被氧化,茶葉鮮爽味就相應逐漸減弱或變得“滯鈍”。茶葉中的酯類物質被氧化后,會使茶的滋味由醇厚變得淡薄。
3)聞香氣:一般新茶的茶香都鮮靈清爽,而陳茶的香氣則低濁或含蓄。
2. 茶葉主要特征性成分
蘭花香,顧名思義,首先指的就是蘭花的香氣。
我們所熟悉的很多茶葉,都能釋放出“蘭花香”,最出名是要屬烏龍茶中的鐵觀音了。
蘭花香在其他烏龍茶中也存在,例如,漳平水仙、白芽奇蘭、巖茶的老樅水仙等等。
不僅烏龍茶,綠茶中的優(yōu)質茶,普洱茶中部分山頭的茶,都被認為有蘭花香。
蘭花香怎么這么普遍存在呢?它到底是什么成分釋放出來的香氣?
傳統(tǒng)中國所謂的“蘭花香”,在各地也是有一些差異的。大多數(shù)江浙綠茶產(chǎn)區(qū)的人形容蘭香的時候,指的是春蘭、惠蘭的味道,到了福建演變成建蘭的香氣,廣東則多數(shù)指墨蘭。這就讓蘭花香這種美麗的香氣,變得更加虛無縹緲。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的周天山等人,為了找到答案,曾經(jīng)對4種蘭香型茶葉的香氣物質進行了分析,并且建立了蘭香型茶葉香氣質量評價模型。研究人員從4種茶樣中(包括烏龍茶和綠茶)篩選出38種共有成分,再進行主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蘭香型茶葉的香氣特征性成分不是只有一種,而是高達15種。
這15種蘭香型茶葉的香氣特征性成分是:2-甲基丁醛、1-戊烯-3-醇、N-乙基吡咯、2-庚酮、6-甲基-5-庚烯-2-酮、桃金娘烷醇、1-乙基-2-甲酰吡咯、苯乙腈、氧化芳樟醇Ⅳ、水楊酸甲酯、香葉醇、檸檬醛、吲哚、法呢烯、反式-橙花叔醇。
天哪!15種成分,如果不是專業(yè)人士,恐怕很難記住吧?!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茶友來說,沒必要記住它們,只需作一個了解就行,有些茶葉之所以能散發(fā)出蘭花香,是多種香氣成分作用的結果。
3. 茶葉的五大特點
現(xiàn)在對于濃香型和清香型鐵觀音還沒有明確的文字概括其定義,但通過兩種類型的茶葉的茶色、 茶香、茶湯等的不同可以加以判斷。清香型與濃香型的鐵觀音成品茶各獨自一格,其外形及香氣截然不同,濃香型鐵觀音屬于傳統(tǒng)茶,清香型鐵觀音屬于創(chuàng)新茶。 濃香型:“綠葉紅鑲邊”是濃香型鐵觀音的明顯特征(即茶葉泡開后茶葉邊緣會泛紅色),茶條曲卷、肥壯圓結、重實勻整、色澤油亮砂綠,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湯色金黃,清澈明亮,葉底肥厚,呈稠面光澤,蘭花香明顯,滋味醇厚甘鮮,回味悠長,香氣濃烈。 清香型:茶葉外形明顯有“三綠”即“干茶綠、湯色綠、葉底綠”,茶外形為球型或半球形,沖泡后清香清淡、高雅、持久,茶湯明亮見底,葉底柔軟。 (清香型鐵觀音是采用空調制法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型茶葉,茶葉與濃香型比起來顯得更綠,清香型在茶葉采摘下來殺青程度比濃香型來的輕)
4. 茶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茶是從好的往一般的開始喝,還是一般的往好的喝?
肯定是先從好的開始喝呀,正如很多知友說的,喝了好的茶,差的茶一喝就能分辨出來,舌頭是最誠實不過的了。也許你會問,好的茶一定很貴吧,這里要強調的是,好是指在自己可承受范圍選貴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上千元甚至上萬元一斤的茶。
對于很多小白來說,可以選擇小幾百一斤的紅茶、綠茶開始喝起,起碼一開始就接受了好的,才會有興趣繼續(xù)喝,要不然你開始喝了品質低的茶,還有可能對茶造成誤解,給茶打上諸如“又苦又澀”的標簽,甚至喪失繼續(xù)探索茶的興趣。
幫人選茶應該怎樣選?
1、看個人喜好。
喝茶這事兒,首先得看個人的口感喜好。如果對方喜歡紅茶的甜潤,那你沒理由是給對方推薦稍微重口的巖茶;如果對方追求特別高揚的茶香,那給他推薦溫潤醇厚的普洱就不太合適了;如果對方喜歡清新鮮爽的口味,那你不可能給他推薦發(fā)酵程度高的黑茶。所以,幫人選茶,第一要義是看個人喜好。
2、看個人需求。
如果是要用來送禮,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要選包裝好看的禮盒裝。沒別的,就是要好看,送得出手。當然,如果是送給家人或者特別的熟的朋友就不需要搞這些花頭了,直接挑品質好的選就可以了。如果是買來自飲,那就不需要在意包裝問題,只要關注茶葉本身即可。根據(jù)個人的口味和預算去挑就好了。
3、看個人體質。
不同人有不同的體質,不同體質適合的茶各不相同。詳細可以看下圖:
怎樣才能讓自己更懂茶,不被忽悠
“懂茶”不應該是個形容詞,而應該是一個動詞。要想讓自己懂茶,不被忽悠,關鍵還是多學多品,沒有捷徑。
首先要把基本的茶葉知識給吃透,比如基礎的六大類茶分別都有哪些?每一類茶有什么特征以及有什么代表的茶葉?這些代表的茶葉好的標準是什么?以及它們有哪些基本的特點?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到茶葉市場轉轉了解下基本的行情。
然后就是多看,多聞,多品,把理論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感官感受。比如,回甘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許多資料就會說:“回味甜美,謂滋味由澀變甜。”不去試,味蕾就沒辦法識別回甘的這種味覺感受,也就沒法形成記憶了。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感謝閱讀!
如果你對茶有興趣,歡迎關注茶香莊CEO TEA
5. 茶葉的主要特征
菊與梅、蘭、竹,自古就是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僅是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jié)的寫照,而且被賦予了廣泛而深遠的象征意義。
一 隱士的象征
自從被陶潛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隱者也”。陶淵明《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正是體現(xiàn)了他對羨慕幽靜安逸生活的向往。東籬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tài),賦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范,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
二、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shù)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了。“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痹谄鋷в忻黠@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里,菊花成了飽經(jīng)滄桑的勇敢堅強的斗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
同時唐?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菊花也成為戰(zhàn)士的代表。
三、傷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菊花,在她筆下成了抒發(fā)情思的對象?!皷|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p>
6. 茶葉的種類和特征
口感滋味只是衡量一道茶葉品質優(yōu)劣的評鑒標準之一,從產(chǎn)地、工藝、原料、倉儲,再到?jīng)_泡技藝,以及具體到茶葉的色、香、味、形等等,我們均需要充分加以考量。
當然,茶葉最終是用來喝的,萬千優(yōu)點終究凝聚在舌尖方寸之地的一時之感。但單以口感滋味來評判,顯然是不夠的。
越是好的茶,滋味越淡,但香氣越清幽持久,口感醇厚爽滑,且越是耐泡!便宜的茶,滋味濃苦,但茶湯口感寡薄,第一泡雖香氣高濃,但不能持久。
我個人而言,我相對比較喜歡景邁山的茶,香氣突顯、山野之氣強烈。由于與森林混生,具有強烈的山野氣韻,是喬木古樹茶中山野氣韻最明顯的古茶之一,而且還具有特別的、濃郁的、持久的花香。蘭花香是景邁獨有的香。甜味明顯而持久。景邁的的甜是直接的快速來,同時又是持久的。苦弱澀顯,景邁茶屬澀底茶,苦味有但不強,是澀味較為明顯。條索緊結,較細且黑亮。
7. 茶葉的四大特征
四川植物資源特別豐富,有高等植物1萬種左右,約占全國總數(shù)的1/3。各種資源植物4500種以上,其間藥用植物3200余種,油脂類植物300余種,纖維植物220余種,單寧植物150 余種。
四川植物種類非常豐富,且大體按不同的地域分布。常綠闊葉林帶集中在四川盆地,針葉林帶多產(chǎn)于川西高山峽谷,草甸、灌叢僅見于川西高原。 四川闊葉林 闊葉林是四川盆地內(nèi)及周邊主要植被。
有偏濕性常綠闊葉林,建群種為刺果米櫧、青杠、楨楠、大頭茶、華木荷、峨眉栲等;有偏干性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于川西南山地,建群種有滇青杠、高山栲和多變石礫等;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建群種有包石礫、峨眉栲、珙桐、水青杠、多樺木等;低中山落葉闊葉林,多為常綠闊葉林破壞后的次生類型,主要建群種有麻櫟、栓皮櫟、榿木、水青杠等。
此外,在川西高山峽谷及山原邊部還生長有亞高山落葉闊葉林,多為暗針葉林破壞后的次生林。主要是白樺、糙皮樺、紅樺、山楊等;有山地硬葉常綠闊葉林,又稱高山櫟類林,為西南特有的植被類,主要有川滇高山櫟、黃背櫟、灰背櫟等。
四川針葉林 四川針葉類型之多居全國首位。其中,低、中山針葉林產(chǎn)于四川盆地內(nèi)及周緣山地,亞高山針葉林多分布在川西高山峽谷中。 低山常綠針葉林,主要由松、杉、柏屬組成,建群種為馬尾松、杉木、川板木等。
它是四川盆地內(nèi)主要用材林。中山常綠針葉林,建群種為云南松、華山松、干香柏等,產(chǎn)于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亞高山常綠針葉林,主要建群種有鐵杉、云杉、高山松、冷杉等。鐵杉與槭、樺等常構成色彩艷麗的“五花林”。
云杉、冷杉林是四川分布廣、蓄積量大的主要用材林;亞高山落葉針葉林,是四川植被垂直分帶中海拔最高的針葉林類型,建群種為紅杉、大果紅杉、四川紅杉等。 四川竹林灌叢草 四川盛產(chǎn)竹子,產(chǎn)量占全國的 1/5 。
主要建群種有楠竹、斑竹、壽竹、硬頭黃竹、刺楠竹、水竹、白夾竹等。 竹子成片成林,分布于四川盆地內(nèi)和盆周低山。竹子用途極廣,有“寧肯食無肉,不肯居無竹”之說。此外,在龍門山中的高山針葉林下常有竹叢,建群組為箭竹屬,是國寶大熊貓的主食。
四川灌叢主要有:山地灌叢,多為次生不穩(wěn)定群落。建群種有四角柃木、川灰木、白櫟、馬桑等,廣泛分布于四川盆地內(nèi)及部分高山峽谷中。 亞高山灌叢,常為森林破壞后形成的不穩(wěn)定類型,建群種有杜鵑、高山櫟、秀麗梅、地盤松等,分布于川西高原、高山峽谷及盆周山地。
高山灌叢,又分常綠叢,建群種為草原杜鵑、百里香杜鵑等。還有落葉灌叢,建群種有窄葉卑花、柳、金露梅等。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及高山峽谷中,位于林線上;干旱河谷灌叢,建群種有青香木、合金歡、白刺花、霸王鞭、仙人掌等耐旱、耐瘠薄的種類組成。
分布于川西高山峽谷及干旱河谷內(nèi)。 四川草甸有:亞高山草甸,建種群是穗序野古草、垂穗鵝冠草、四川蒿草、銀蓮花等,主要分布于川西河谷的寬谷階地、丘陵上;高山草甸,建群種有高山蒿草、淡黃香青、四川蒿草、黃總花等,川西高山峽谷區(qū)常有大面積分布;沼澤草甸,建群種有矮生蒿草、苔草、發(fā)草等,大多分布在川西北高原沼澤區(qū)。
四川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椐《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資源保護條例》的附件《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確定,我國的第一批354種保護植物中,四川有76種,約占21%左右。其中屬于一級重點保護的植物的有4種:銀杉、桫欏、珙桐、水杉,占一級保護植物的一半。
水杉有“植物中的大熊貓”之稱,在石柱保存有20余株原生的水杉,其發(fā)現(xiàn)被譽為本世紀植物學界的重要事件;銀杉僅產(chǎn)于南川金佛山和武隆白馬山;珙桐又叫“中國鴿子樹”,多分布在龍門山中;桫欏是一種起源古老的大型蕨類植物。
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31種,占21。6%左右,它們是:荷葉鐵線蕨、伯樂樹、蓖子三尖杉、連香樹、獨花蘭、星葉草、峨眉黃連、華榛、岷江柏木、攀枝花蘇鐵、光葉珙桐、香果樹、杜仲、福建柏、水松、獨葉草、四川紅杉、鵝掌楸、峨眉含笑、櫨菊木、狹葉瓶兒小草、康定云杉、白皮云杉、金錢松、瀾滄黃杉、木瓜紅、山白樹、金佛山蘭、水青樹、崖柏、金鐵鎖。
三級重點植物有41種,占全國的19。7%,即長包冷杉、梓葉槭、雪上一支蒿、穗花杉、銀葉桂、黃連、德昌杉木、金錢槭、八角蓮、天麻、野大豆、猬富、厚樸、西康玉蘭、扇蕨、紅豆樹、海菜花、黃牡丹、紫苞牡丹、峨眉擬單性木蓮、垂枝云杉、胡黃連、楨楠、黃杉、青檀、白辛樹、筇竹、棕背杜鵑、大王杜鵑、香水月季、大葉柳、峨眉山莓草、桃兒七、紫莖、羽葉丁香、銀鵲樹、延齡草、麗紅鐵杉、楠木、黃蓍、領春木。
除以上已列入保護植物的外,四川還有許多種類也屬于珍貴稀有的植物,如大血藤、串果藤、伊桐、虎榛、裸蕨、動蕊花、珊瑚苣苔、叢菔、冬麻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