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這種思維在我們上一代人身上很常見,你一定聽長輩說過類似的話,譬如 “不就是一件T恤衫憑啥賣這么貴”,“睡一晚上覺而已花這么多錢”,以及其他各種 “這不就是個XX” 的埋怨。
貧乏年代過來的人,對商品的第一定性是“種類物” 而不是“特定物”,看見東西先分類,豬肉牛肉皆是肉,青菜白菜都是菜。至于這是什么牌子的肉,那是什么產(chǎn)地的菜,這都不是優(yōu)先考慮的內(nèi)容。 有就不錯了,想別的沒用。時間久了,整整一代人思維定型,“不優(yōu)先考慮”變成了“不考慮”。
于是在他們的眼里,一盤青菜貴過牛肉過于顛覆,無法理解。只能到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里找理由來合理化這件事,也就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你被人宰了。
而成長在物資充裕環(huán)境里的人,對商品的第一定性是“特定物” 而不是“種類物”,這個“特定” 指的可以是某一品牌,也可以某種特點。我們追捧“褚橙”并不僅僅因為它是個橙子;我們知道酒店除了睡一晚之外,看的是街景還是海景價錢大不一樣;我們知道壽司的魚一般只選哪幾種,用的那種飯叫做醋飯。
人在不熟悉一件事情的時候也傾向于先歸類到“種類物”。比如老外管餛飩和餃子都叫dumpling,但我們中國人自己知道這哪里是一回事。比如這個圖里的東西:
請問這是什么?
是餛飩嗎?看著挺像。還是扁食?或者是抄手?難道云吞?還是牢丸?餃餌?粉角? 是不是一下子你也不敢下定論?因為你知道,每一種都有細微的差異。同樣是一碗這小食,當你跑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當?shù)氐呐笥堰€會囑咐你:A記的要比B記的正宗,A記的老店又比新店的好吃,可千萬別去錯了??梢姶蠹移鋵嵍贾溃@種細微的差異需要得到尊重。
全國所有城市都有“蘭州拉面”,但是有無數(shù)的西北人在網(wǎng)上反復說,蘭州沒有“蘭州拉面”,只有“牛大碗”或者“牛肉面”。雖然我一個外地人初看這有什么好糾纏的,牛肉面、拉面、牛肉拉面,說的不都是一回事么。但人家還是會糾正你,不是所有的拉面都能叫“牛大碗”,那玩意兒有一定規(guī)格,面條還要分為大寬、寬、細、二細、毛細、韭葉子等等。
所以你看,越熟悉一個東西,就越會把“種類物”下降到“特定物”,越分越精細。
以前中國人沒見過批薩,90年代初期引進《忍者神龜》的卡通片,譯制的時候把pizza全翻成了“意大利餡兒餅”,我至今印象深刻。但是到今天已經(jīng)沒有人這么說了,人們說起“批薩”絕不會想到其他的東西,懂一點的人還知道pizza可以分為西西里式和紐約式,有厚底有脆底,上面那層芝士用Mozzarella還是Cheese mix 口感和軟度大不一樣。講究的人連芝士的外殼是不是要烤出棕色都恨不能再分出一個種類。
我想說的是,現(xiàn)在畢竟不是那個一貧如洗的年代了。100年前的老北京對掛爐烤鴨、銅盆涮肉尚且有那么多的規(guī)格和規(guī)矩,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品牌和競爭者區(qū)分開,今天的我們反而淪落成一個山寨熱賣,完全不講究的國家,就因為太多人只認得“種類物”,不要求“特定物”。
“這不就是個xx” 這個句式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因為這是一種以自己的世界去定義別人世界的蠻橫態(tài)度。但諷刺的是這些人往往拒絕被別人定義,你若是把他老家某個特點和隔壁省份的另一相似物搞混淆了,他恨不能立馬跳起來教你做人。
如果你理解不了什么叫被定義,想象一下:如果你給別人介紹知乎這個網(wǎng)站的時候,別人掃了一眼說“這不就是加了個點贊的貼吧”,你是何等心情?或者比如你老板帶你去飯局,介紹你的時候說“小王是我們公司負責。。。負責什么來著,唉呀記不清了反正就是個打雜的”,你是什么感覺?
“這不就是個xx” 這句子讓人反感,還因為它隱含了否認制作者心智勞動價值的意味。他們對任何大餅加肉以外的改良和改進的價值都不予承認。既然被認為只是大餅加肉,那就“理應”只值大餅加肉的價格,任何超出這個價格的溢價都會被貼上忽悠的標簽。對了,這些人也喜歡在朋友圈上轉一些《驚天內(nèi)幕iphone成本不到1500》之類的文章。如果世界真是這樣運行的,那知友們補充的好,瓷器不就是泥,芯片不就是沙。
把披薩說成“打鹵馕”,是在試圖給人一種我們老祖宗早就有這玩意兒,早就在這兒等你了的暗示。還有人說這不就是囊包肉,我想說那請你鏟一塊salami pizza 給我們新疆的老鄉(xiāng),告訴人家這是同一個玩意兒,看看會是什么下場。
這是囊包肉:
這是pizza
哪個更好吃,我不關心,口味各有所好。我只想請你認真的告訴我,這是一個東西?你確定?
批薩和大餅是有相似之處,但是兩者之間,還有烹飪流程、軟度、拉絲、用料限制、用醬限制、添附物固定方法、切割風格、造型擺盤等等來區(qū)分。一句“這不就是個xx” 把這些全部一筆抹消,如果你是個花了幾十年致力于做出最好吃的披薩的師傅,聽到了是什么感受?
我們就只說造型這方面,pizza和大餅的視覺辯識都有特定的風格和差異。扯遠點,蘋果為了一個按鈕的圖標,一個轉角的弧度和三星打下去幾十億美金的官司,拼上數(shù)百律師,難道是吃飽了撐的嗎?
評論里許多人在說披薩在國外就是貧民食物。說的沒錯,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不在于披薩和大餅誰比較高貴,也不在于誰比誰好吃,重點在于這種粗暴地抹去披薩和大餅的差異的思維,是對手藝人精神的蔑視。這種思維缺乏對多樣化的尊重,既侮辱了批薩,也侮辱了大餅。
評論里也有知友說的好,“正因為我們需要更仔細地觀察這個世界,我們才有了披薩、蔥油餅、馕等名字,盡管它們之間的差異可能不像水餃和包子這么大,但已經(jīng)不同得需要分開對待了?!?,“有差異,是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的手藝人不斷追求高標準努力的結果。這是需要你花些時間、精力以及金錢去體會生活細節(jié),所謂的品味就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不要為了圖省事來堅持一個以偏概全的觀點,從而失去體會生活中不同美好的機會?!?/p>
工藝和手藝上的差異在外行人看起也許區(qū)別不大,但為此手藝人要花費大量心血和無數(shù)的試錯成本。
如果我們不從我們自己這一代講究起來,認真起來,精細起來,而是繼續(xù)縱容這種簡陋思維橫行,導致的結果就是沒有人愿意為差異化買單。品位的提高、品質的提升都無從談起,更妄論創(chuàng)意的價值能夠得到市場的承認,我們這代人就永遠只配活在極其屌絲的環(huán)境里。
下次再有人和你說披薩不就是大餅加肉的時候,請你認真地告訴他,真不是一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