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茶被認為始于神農(nóng)氏。“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
人們最初吃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來采用煮飲的方式,類似煮湯。到了周朝,為茶葉可以長時間保存,便開始把茶葉曬干。至漢代,茶已成為常用飲料。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是在兩晉,最開始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唐以后,茶道大行,至宋日益普及。茶道由茶禮、茶規(guī)、茶法、茶技、茶藝、茶心這六事構(gòu)成,稱作茶道六事。
有不少作品記錄“茶”一事。茶圣陸羽有著《茶經(jīng)》一書,講述了關(guān)于茶葉從起源、制作到飲用的全面理論,被稱為茶的百科全書。盧仝有著《茶歌》,以歌行體形式,描述了采摘、制作及精神層面的需求。
五代時期,有一部毛文錫所著的《茶譜》,記述中唐以后名茶的產(chǎn)地、品性等,間或附以茶事及茶詩文,從品茶、品水、煎湯、點茶四項談飲茶方法。
可見,五代時其實就已開始出現(xiàn)“點茶法”,這便打破了大多數(shù)人對于“點茶始于宋”的看法。
宋代茶文化,是五代十國時期奠定的基礎(chǔ)。五代時期并未因唐代滅亡、戰(zhàn)亂頻發(fā)而使茶文化中斷。相反,正因為時局動蕩,遷徙頻繁,才使得中原茶藝得以不斷擴展。
在五代,不但是漢族,就是沙陀貴族,在他們?nèi)胫髦性车匾院?,也和唐代一樣,貢茶賜茗。